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研究-凯发k8一触即发

专题报道:北大医学第三届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论坛

4月19日下午,“北大医学第三届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国际合作交流中心隆重召开。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教授,原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李立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詹思延教授出席论坛;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教授、副校长胡志斌教授,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郑玉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邬堂春教授,第二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曹广文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余宏杰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七位优秀青年学者代表受邀做大会报告。论坛由李立明教授及詹思延教授共同主持。

图1 参会人员合影

会议伊始,段丽萍副主任与孟庆跃院长联袂致开幕辞。段丽萍副主任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感谢,对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表示了肯定和鼓励,并强调了公共卫生研究的重要性。孟庆跃教授感谢了北大医学对公共卫生的支持,对北医以及兄弟院校的杰出学者的到来致以诚挚的谢意,并表达了对青年创新人才的希冀。随后,各位特邀嘉宾分别就各自研究成果与大家进行分享与讨论。

图2 段丽萍副主任(左)及孟庆跃院长(右)致开幕辞

沈洪兵教授围绕中国人群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发现与应用进行了精彩报告,介绍了中国人群大样本肺癌遗传易感基因研究、中美人群肺癌易感基因的差异、肺癌遗传易感位点和基因的功能注释以及肺癌遗传风险评分及其在ckb队列研究中的应用。

郑玉新教授的报告主要聚焦大气污染物致健康损害效应的人群生物标志物研究,阐述了新生标志物探索的方法,介绍了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发育的影响,pm中碳颗粒的效应和吸附化学污染物的效应,分享了真实环境暴露的动物实验研究的方法。 

邬堂春教授以矽尘队列和室内空气污染研究为例,介绍了如何运用公共卫生科学证据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改善生态文明,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依据;重点介绍了清洁能源的使用、有效通风能够降低全死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等重要发现。

曹广文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分子流行病学在乙肝致癌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阐述了慢性炎症促进hbv变异或体细胞变异,从而激活致癌信号通路,促进肝癌发生,以及apobec3-signature hbv变异能够预测肝癌预后等重要发现。

胡志斌教授以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学研究为例介绍了中国国家出生队列的现场实施、数据质控体系、生物样本的监测方法和分析应用,并详细阐述了遗传因素在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中的作用。 

余宏杰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手足口病疫苗,重点介绍了手足口病的疾病负担和目前已上市、在研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引入疫苗之前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重症和死亡风险及其危险因素,血清型的分布特征;以及ev-a71疫苗的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和真实世界有效性。

图3 兄弟院校特邀嘉宾做主题报告(左上:沈洪兵教授,右上:郑玉新教授,左中:邬堂春教授,右中:曹广文教授,左下:胡志斌教授,右下:余宏杰教授)

高培研究员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医学统计方法学及应用和慢性病流行病学,此次报告主要介绍了基于公共卫生监测大数据、人群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医疗保险大数据等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余灿清副教授的报告围绕基于队列研究的肿瘤流行病学,阐述了基于队列研究识别和验证肿瘤的危险因素、识别常见暴露因素的交互作用、进行肿瘤发病风险的预测等研究成果。

黄涛研究员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此次报告介绍了利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因果效应、利用队列研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糖尿病的影响、利用临床干预研究基因型的饮食/生活方式干预等内容。

吴少伟研究员在报告中围绕空气污染和抑郁,介绍了抑郁的疾病负担、空气污染与抑郁关联的meta分析结果、基于医保数据库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等研究成果,研究发现pm2.5和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造成抑郁的发病风险增高。

卢庆彬讲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传染病流行病学,在此次报告中他主要介绍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特征及致病机制。

李宏田副研究员介绍了利用全国妇幼年报数据,对2008-2014年中国剖宫产率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结果,以及基于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出生队列进行剖宫产与子代健康关联研究的主要成果。

黄旸木副研究员围绕“医药研发与健康公平”研究领域,对抗疟药物青蒿素的研发、生产和出口现状、中国的优势与挑战、可能解决路径等进行了精彩报告。

图4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年学者代表做主题报告(上排从左至右:高培研究员、余灿清副教授、黄涛研究员,下排从左至右:吴少伟研究员、卢庆彬讲师、李宏田副研究员、黄旸木副研究员)

    曹广文教授对北医公卫杰出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给予了肯定,同时强调在公卫研究中需要重视数据的质量,着眼于核心公共卫生问题,运用多维度研究设计提供更系统的证据链,并希望北医的公共卫生科研工作能够继续发挥学科带头作用。

胡志斌教授对学院优秀青年学者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大数据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提出要将基础研究和人群研究相结合,并强调了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机制体系和促进团队协作在公卫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图5 曹广文教授(左)与胡志斌教授(右)点评

最后,李立明教授进行闭幕致辞,他首先感谢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提供了“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这一青年人才成长、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寄望与会的北大医学青年人才与学子们再接再厉,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起到引领作用。随后,李立明教授进行了精辟的点评和语重心长的嘱托,他指出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应该站位高、有胸怀、始终坚持对科研的执着。他对青年学者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不忘初心,立志于解决老百姓的健康问题,二是建立中国自己的证据,以逐步实现公卫的初心和目标。最后,李立明教授对专家、讲者、大会执行主席吕筠教授和听众表示了感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论坛圆满结束。

        

图6 闭幕仪式(上:李立明教授做总结致辞,左下:论坛主持詹思延教授,右下,大会执行主席吕筠教授)

 

*延伸阅读——特邀嘉宾风采

沈洪兵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主要致力于环境与肿瘤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肿瘤的早期诊断、遗传易感性和复发、预后的分子标志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

郑玉新 教授

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学术任职包括第四届医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监事长、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生物标志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ipcs/who 危险度评价咨询专家以及who纳米健康工作组专家等。研究方向为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标志物及其转化应用。

邬堂春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获国家杰青、长江学者、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等学术荣誉。国家重点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术带头人,教育部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国际细胞应激学会主席,现为中国医师学会副会长、environ health perspect编委等。长期致力于阐明生产、生活环境中空气污染致心肺损害的规律和预防对策研究,建成东风-同济队列等多个队列。

曹广文 教授

第二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国家杰青,973 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任中国灾难救援协会水系灾难救援分会会长,《hepatoma research》杂志主编,《front cancer》杂志副主编,《上海预防医学》副主编,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癌症进化发育学、新发传染病和灾难医学。

胡志斌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致力于复杂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近年来通过基因功能筛选和人群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揭示了无精症及先心等复杂疾病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关注精子发生和癌症形成的诸多相似性及其相似的物质基础:癌-睾丸蛋白,系统鉴定癌-睾丸蛋白并描述其作用特征和用于癌症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的作用。

余宏杰 教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主要针对新发传染病和疫苗可预防性传染病,研究其传播动力学、流行病学参数、疾病负担、干预措施和临床管理的评价、病原体感染机制和宿主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疫苗的效力、效果、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等。




网站地图